肠道菌群是寄生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体,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组成,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参与消化吸收、免疫调节等生理功能。
肠道菌群包含超过1000种细菌,主要分为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致病菌(如沙门氏菌)。这些微生物通过竞争营养、分泌代谢产物等方式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能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黏膜修复;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调节免疫系统发育,防止病原体定植;参与胆汁酸代谢和药物转化,影响宿主代谢过程。
饮食结构、抗生素使用、年龄增长、压力等因素会改变菌群构成。高纤维饮食可增加有益菌数量,长期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引发腹泻或机会性感染。
肠道菌群紊乱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相关,可能表现为腹痛、腹泻。某些菌种过度增殖可能诱发结直肠癌,而特定菌群缺失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存在关联。
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或食用发酵食品改善菌群。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滥用抗生素,有助于维持菌群稳态。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可间接调节肠道菌群,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水果,优先选择酸奶、泡菜等天然发酵食品。若出现持续腹泻、腹胀等症状,需就医进行粪便菌群检测,避免自行服用益生菌制剂掩盖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