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防蚊液应注意成分选择、使用频率、涂抹部位、特殊人群禁忌及储存条件。
防蚊液主要有效成分为避蚊胺、驱蚊酯或天然植物提取物。避蚊胺浓度建议控制在10%-30%之间,婴幼儿应选择浓度低于10%的产品。驱蚊酯相对温和但持续时间较短,天然成分如柠檬桉叶油需注意过敏风险。购买时需查看产品备案信息,避免使用三无产品。
常规环境下每4-6小时补涂一次,出汗或游泳后需立即重新涂抹。避蚊胺类产品每日使用不超过3次,2个月以下婴儿禁止使用。涂抹时避开眼周、口唇及伤口部位,耳部只需少量涂抹于外侧。
优先涂抹暴露的四肢和颈部,衣物覆盖处无须使用。面部使用时先喷于手心再轻拍,避免直接喷洒。驱蚊手环等局部防护产品不能替代全身防护,需配合衣物遮盖等物理防蚊措施。
孕妇应避免使用含薄荷脑、樟脑成分的产品。癫痫患者慎用拟除虫菊酯类驱蚊剂。过敏体质者使用前需在手腕内侧测试,出现红斑瘙痒应立即停用。儿童使用后需监督其洗手,防止误食。
防蚊液应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或阳光直射。气雾剂产品远离火源,压力罐装产品禁止穿刺焚烧。开封后建议3个月内用完,变质的防蚊液可能出现分层或异味,需及时丢弃处理。
日常防蚊可配合穿浅色长袖衣物、安装纱窗等物理措施。被蚊虫叮咬后可用肥皂水清洗,出现大面积红肿或发热症状需就医。存放防蚊液时需置于儿童无法触及的位置,避免与食品、化妆品混放。户外活动前30分钟涂抹效果最佳,返回室内后建议及时清洗皮肤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