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患者乙肝感染率高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血液透析治疗、共用医疗器械等因素有关。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肾脏病患者需定期监测乙肝指标,必要时接种疫苗或接受抗病毒治疗。
免疫功能低下是肾脏病患者易感染乙肝的主要原因之一。慢性肾脏病患者常伴随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患者感染风险更高。这类患者感染乙肝后病毒载量往往较高,肝脏损伤进展较快。
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存在交叉感染风险。透析设备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病毒传播。透析患者需要反复进行血管穿刺,皮肤屏障完整性受损会增加感染概率。部分透析中心未严格执行乙肝患者隔离措施,也会提高传播风险。
肾脏病患者可能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感染乙肝。尿毒症患者常伴有贫血,需要定期输血治疗。若血源筛查不严格或窗口期献血,可能输入携带乙肝病毒的血液。使用未经病毒灭活的血制品如凝血因子、白蛋白等也存在潜在风险。
肾脏病与乙肝病毒感染存在相互影响。乙肝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肾小球,引起膜性肾病等继发性肾脏病变。同时肾脏病患者代谢废物蓄积会加重肝脏负担,形成肝肾功能相互恶化的恶性循环。合并乙肝感染的肾脏病患者预后较差,肾功能恶化速度更快。
部分肾脏病患者存在高危行为暴露史。不规范的针灸治疗、纹身、共用剃须刀等行为可能通过血液传播乙肝病毒。医务人员在为肾脏病患者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也可能造成医源性感染。
肾脏病患者应定期检测乙肝两对半和HBV-DNA,阴性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已感染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饮食上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控制盐分和水分,减轻肾脏负担。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