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高龄妊娠、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压或肾脏疾病史、肥胖或糖尿病等。妊娠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有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家族史的孕妇发病风险显著增加。这类孕妇可能存在血管紧张素原基因突变等遗传易感性,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建议孕前进行遗传风险评估,孕期加强血压监测频率,必要时提前启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性治疗。
35岁以上孕妇血管弹性下降,胎盘血管重塑能力减弱,易发生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不足。高龄孕妇可能出现蛋白尿伴下肢水肿,需每周检测尿蛋白定量。临床常用盐酸拉贝洛尔片控制血压,配合胎心监护评估胎儿状况。
双胎及以上妊娠时胎盘负荷增大,绒毛膜血管数量成倍增加,易引发胎盘源性高血压。典型表现为妊娠20周后血压骤升伴头痛视物模糊,需住院静脉滴注硫酸镁注射液预防子痫发作,同时监测肝肾功能。
孕前患有慢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孕妇,其血管内皮损伤基础会加重妊娠期血管病变。这类患者孕早期即可能出现血压波动,需联合使用甲基多巴片和钙通道阻滞剂,并定期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孕前体重指数超过30或合并妊娠糖尿病的孕妇,胰岛素抵抗会加剧血管炎症反应。临床特征为对称性水肿合并尿蛋白阳性,除控制血糖外,可选用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配合低盐高蛋白饮食调节代谢状态。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应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并采取左侧卧位,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3-5克,补充含钙400-600毫克的乳制品。每周进行2-3次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孕妇瑜伽,避免体重增长超过推荐范围。出现持续性头痛、视物模糊或上腹痛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