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癌可通过镇痛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双膦酸盐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骨转移癌通常由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骼引起,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症状。
骨转移癌引发的疼痛需阶梯式镇痛,轻度疼痛可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中重度疼痛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硫酸吗啡缓释片等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需结合患者疼痛程度动态调整方案,同时监测药物耐受性。
局部放射治疗能有效控制骨转移灶进展并缓解疼痛,尤其适用于脊椎、骨盆等承重骨转移。体外放射治疗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DNA,常用方案包括单次大剂量或多次分割照射。治疗期间可能出现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需定期复查血常规。
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如地诺单抗注射液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延缓骨破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等抗血管生成药物能阻断肿瘤血供。使用前需检测相关生物标志物,治疗期间注意监测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
唑来膦酸注射液等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骨吸收,降低病理性骨折风险。静脉给药需控制滴速以防肾损伤,用药后可能出现发热、肌肉疼痛等流感样症状。长期使用需警惕下颌骨坏死风险,建议用药前进行口腔检查。
对于承重骨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患者,可考虑椎体成形术、内固定术等外科干预。手术能稳定骨骼结构并缓解神经压迫,但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预期生存期。术后需配合放疗或药物治疗控制肿瘤进展。
骨转移癌患者应保持适度活动预防骨质疏松,每日补充1000-1200毫克钙剂及800-1000单位维生素D。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及豆制品,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定期复查骨密度及肿瘤标志物,出现新发骨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就诊。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家属应协助记录疼痛日记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