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梗死主要由肠系膜动脉血流受阻导致肠道组织缺血坏死引起,常见诱因有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低血流状态、血管炎等。该病起病急骤,典型表现为剧烈腹痛与便血,需紧急干预避免肠穿孔等致命并发症。
心脏附壁血栓脱落阻塞肠系膜动脉是常见原因,多见于房颤、心肌梗死或心脏瓣膜病患者。这类栓塞多突然阻塞血管主干,导致广泛肠段缺血。患者常出现脐周持续性绞痛,伴随呕吐与血便。治疗需紧急血管造影取栓,术后使用阿替普酶注射液或注射用尿激酶溶解残余血栓,同时口服华法林钠片抗凝。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局部血栓形成,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表现为进食后加重的腹痛与体重下降。血管CT可显示管腔狭窄,需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恢复血流,术后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再狭窄。
休克、心衰等导致全身灌注不足时,肠道末梢血管收缩引发非闭塞性缺血。常见于败血症或大出血患者,腹痛程度较轻但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需快速补液改善循环,静脉滴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提升血压,必要时行肠管活力评估手术。
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引发血管壁炎症狭窄,青年患者需警惕。除腹痛外多伴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血清ANCA检测阳性。需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炎症,严重者加用环磷酰胺注射液,同时定期监测血管造影。
门静脉高压或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血流淤滞引发梗死。腹痛进展较缓但腹胀显著,CT显示肠壁增厚与静脉充盈缺损。需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合并肠坏死时切除病变肠段,术后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纠正凝血异常。
预防缺血性肠梗死需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规律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出现不明原因腹痛时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应立即就医排查血管问题。术后患者应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食物,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吻合口撕裂,定期复查血管超声评估血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