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能伴发躯体疾病,常见的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疼痛综合征和免疫系统异常等。抑郁症与躯体疾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需通过心理干预和医学治疗共同管理。
长期抑郁可能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抑郁状态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同时促进炎症因子释放,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患者可能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需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电图,配合抗抑郁药物如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同时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抑郁可能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升高皮质醇水平,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血糖代谢异常。部分患者出现多饮、多尿、体重波动等表现,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除使用舍曲林胶囊等抗抑郁药外,应结合饮食管理、运动疗法和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缓释片进行综合干预。
抑郁常伴随肠脑轴失调,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表现为腹胀、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这与5-羟色胺系统紊乱相关,治疗时可选用具有调节胃肠动力作用的抗抑郁药如马来酸氟伏沙明片,联合益生菌制剂改善肠道微生态。
抑郁可能降低疼痛阈值,诱发纤维肌痛、紧张性头痛等慢性疼痛,与中枢敏化和神经递质失衡有关。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肌肉酸痛或头痛,建议采用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等兼具抗抑郁和镇痛作用的药物,配合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症状。
抑郁可能通过促炎细胞因子影响免疫功能,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风险。部分患者出现反复感冒、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需监测免疫指标。治疗时需注意米氮平片等药物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必要时联合免疫调节治疗。
抑郁症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有助于改善神经递质分泌。饮食上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核桃等食物,减少精制糖摄入。定期进行正念冥想等放松训练,家属需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和躯体症状,及时陪同就医复查。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所有治疗方案需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