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疤痕可通过外用药物、激光治疗、注射填充、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改善。萎缩性疤痕通常由创伤、炎症、手术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皮肤凹陷、质地变硬、色素异常等症状。
早期浅表性萎缩性疤痕可遵医嘱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积雪苷霜软膏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或硅酮凝胶敷料减轻疤痕增生。药物需持续使用数月,适用于面积较小的疤痕。
点阵激光通过刺激胶原重塑改善疤痕凹陷,脉冲染料激光可淡化红斑。需治疗3-5次,间隔1-2个月,对红色增生性萎缩疤痕效果显著。治疗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红肿,需严格防晒。
凹陷明显的疤痕可注射透明质酸或聚左旋乳酸进行临时填充,效果维持6-12个月。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不稳定,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注射后可能出现淤青、结节等反应。
顽固性萎缩疤痕可采用疤痕切除缝合术,较大面积者可结合皮瓣转移或皮肤扩张术。术后需配合放疗或药物防止复发。手术治疗适合线状疤痕或伴有功能障碍者。
压力疗法通过持续压迫抑制疤痕增生,需每天佩戴压力衣6-12个月。微针射频可刺激胶原新生,适用于轻度凹陷。物理治疗需长期坚持,配合药物可增强效果。
萎缩性疤痕治疗期间应避免搔抓刺激,严格防晒以减少色素沉着。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优质蛋白如鱼肉,有助于皮肤修复。治疗前后需由专业医生评估疤痕类型和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不同阶段联合多种治疗手段效果更佳。疤痕稳定前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高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