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感染者分泌物、吸入含病毒飞沫、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接触口鼻等。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可能被感染。飞沫传播通常发生在近距离接触时,传播距离一般在1米以内。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飞沫传播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降低飞沫传播风险。
病毒可通过感染者分泌物污染物体表面,健康人触摸这些表面后再接触口、鼻或眼睛黏膜时可能感染。门把手、电梯按钮、公共交通工具扶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容易成为传播媒介。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面部可有效阻断接触传播途径。
在密闭空间内,感染者排出的微小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形成气溶胶传播。医疗操作如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等易产生气溶胶。普通环境中气溶胶传播概率较低,但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仍存在一定风险。改善通风条件、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可减少气溶胶传播。
孕妇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胎儿。新生儿也可能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母亲或护理人员而患病。孕期接种流感疫苗、做好产前防护可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感染产妇应佩戴口罩并做好手卫生后再接触新生儿。
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在猪群中传播,人与感染猪密切接触可能发生跨物种传播。农场工作人员、兽医等职业人群接触活猪或猪肉产品时存在感染风险。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病猪可预防动物源性传播。目前尚未发现通过食用彻底煮熟的猪肉产品传播的病例。
预防甲型H1N1流感传播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在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定期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免疫力低下人群、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应特别注意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