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通常由志贺菌、阿米巴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主要有饮食不洁、水源污染、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等因素。痢疾可通过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饮食调整、隔离消毒等方式干预。
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是常见传播途径。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变质海鲜或肉类可能携带志贺菌。处理食材时砧板刀具生熟混用易导致交叉污染。患者需停止摄入可疑食物,改用易消化的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严重脱水时可口服补液盐散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饮用含阿米巴包囊的未经消毒水源会导致阿米巴痢疾。洪水后井水受粪便污染风险增高,旅行时饮用山泉水也可能感染。出现水样便伴果酱样黏液时,需检测粪便确认病原体。治疗可选用甲硝唑片联合双碘喹啉片,同时煮沸饮用水至少10分钟。
接触患者排泄物污染的衣物、玩具等物品后未洗手进食可能感染。托幼机构中幼儿共用便盆易造成暴发流行。护理人员处理污物时应戴手套,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污染物。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服用诺氟沙星胶囊,但孕妇及儿童禁用。
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后易发展为慢性痢疾。这类人群腹泻超过2周需做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黏膜溃疡。治疗需延长抗生素疗程,如环丙沙星片连用14天,同时配合酪酸梭菌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合并感染时会出现血便伴里急后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作期肠黏膜屏障受损,更易继发细菌性痢疾。需先控制原发病,轻度感染可用小檗碱片,重度需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浅溃疡伴脓性渗出物。
患者应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便血加重或持续高热需急诊就医。恢复期选择低渣饮食如蒸蛋羹、过滤米粥,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如厕后需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衣物床单应煮沸消毒。慢性带菌者不得从事餐饮工作,直至连续3次粪便培养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