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肺功能诊断主要依据肺功能检查中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小于70%。诊断标准包括气流受限持续性存在、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等。慢阻肺可能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接触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等症状。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核心手段,通过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来确认气流受限程度。该检查需要患者配合进行最大吸气后快速呼气动作,重复进行三次以保证结果准确性。检查前需避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测试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部分医疗机构可能同时进行弥散功能检测和血气分析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鉴别慢阻肺与哮喘,试验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变化超过12%且绝对值增加超过200毫升可能提示哮喘。慢阻肺患者该试验通常呈阴性反应。胸部影像学检查虽不能直接诊断慢阻肺,但有助于排除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对于存在典型症状但肺功能检查未达诊断标准者,需定期随访复查。
诊断过程中需详细采集吸烟史、职业暴露史等危险因素,评估症状特征与进展模式。急性加重频率、合并症情况会影响疾病分期与治疗选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或睡眠呼吸监测。诊断明确后应根据全球慢阻肺防治倡议分级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
建议确诊患者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遵医嘱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日常可练习腹式呼吸与缩唇呼吸,保持适宜室内湿度。定期接种流感疫苗与肺炎疫苗,出现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营养方面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维持合理体重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