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死通常由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扭转及肠套叠等原因引起。肠梗死是指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属于急腹症范畴,需紧急就医处理。
肠系膜动脉栓塞可能与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堵塞肠系膜动脉是常见发病机制。临床需通过血管造影确诊,紧急处理包括抗凝治疗或手术取栓,常用药物有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
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相关,症状呈渐进性腹痛伴便血。动脉管腔狭窄导致血流缓慢是主要病理过程。治疗需血管介入或搭桥手术,术前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门静脉高压、血液高凝状态患者,表现为腹胀、血便等。静脉回流受阻引发肠壁淤血水肿。治疗需抗凝联合手术切除坏死肠段,药物包括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新型口服抗凝剂。
肠扭转多发生于肠道解剖异常或术后粘连者,典型症状为绞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肠管沿系膜轴旋转造成血运障碍。需急诊手术复位,术前可尝试胃肠减压,必要时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痉挛。
肠套叠常见于婴幼儿,因肠道蠕动节律紊乱导致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表现为果酱样大便和腹部包块。空气灌肠复位是首选治疗,失败时需手术复位,可配合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肠梗死患者术后需严格遵循流质饮食过渡原则,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鱼肉糜。康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控制基础疾病。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立即返院检查,预防短肠综合征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