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可能引发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睡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障碍。长期疼痛刺激会导致神经递质紊乱、大脑功能重塑,进而诱发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
慢性疼痛持续刺激会使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这些物质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包括盐酸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缓释片、米氮平片。
疼痛信号长期传导可能导致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等脑区功能异常,影响情绪调控能力。改善脑功能的药物有盐酸舍曲林、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度洛西汀肠溶片。
持续疼痛带来的生活受限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形成慢性心理应激。心理治疗可联合使用劳拉西泮片、阿普唑仑片、奥沙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
疼痛导致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下降,可能引发社会隔离和自我否定。改善社会功能的药物包括喹硫平片、奥氮平片、利培酮口崩片。
建议慢性疼痛患者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社交活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和心理联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