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瘘分泌物清理可通过局部消毒、无菌棉签擦拭、抗生素软膏涂抹、定期复查等方式处理。耳瘘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局部感染、外伤、皮脂腺堵塞等原因引起。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酒精对瘘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先天性耳瘘患者需每日清洁,感染风险较高时可配合碘伏溶液。
用无菌棉签沿瘘管开口单向轻柔擦拭分泌物,禁止挤压或深入瘘管。继发感染时分泌物可能呈脓性,需增加清理频率。
合并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外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反应。
反复感染或分泌物异常增多者需耳鼻喉科就诊,必要时行瘘管切除术。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游泳等接触水活动。
日常避免抓挠耳部,洗澡时可用防水耳贴保护。急性感染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耳周皮肤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