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血小板比率偏低可能提示血小板生成异常或消耗增加,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需结合其他血液指标综合判断。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可能伴随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治疗需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免疫调节药物,严重者需骨髓移植。
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导致血小板成熟障碍,可能伴随病态造血现象。可选用地西他滨注射液、来那度胺胶囊等去甲基化药物治疗。
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外周血消耗增加,可能伴随皮肤黏膜出血。常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脾脏异常增大加速血小板破坏,可能伴随白细胞减少和门静脉高压。轻度可观察,重度需脾切除术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
发现大型血小板比率异常应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保证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促进造血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