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瘢痕疙瘩可能由外伤感染、穿耳洞操作不当、遗传性瘢痕体质、局部炎症反复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注射、激光治疗、手术切除、压力疗法等方式干预。
耳廓皮肤破损后未规范处理可能继发感染,导致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形成疙瘩,表现为局部红肿硬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口服头孢克洛控制炎症,严重时需手术清创。
非无菌穿刺或金属过敏易诱发局部肉芽肿,形成质地坚硬的瘢痕疙瘩。早期可局部涂抹曲安奈德乳膏,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抑制增生,配合硅酮敷料加压包扎。
家族遗传性胶原代谢异常患者,轻微创伤即可诱发疙瘩增生,常伴瘙痒疼痛。需长期使用积雪苷霜软膏,结合氟尿嘧啶注射液局部注射,必要时行放射治疗。
耳部湿疹或毛囊炎反复发作会刺激瘢痕形成,疙瘩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建议外用卤米松乳膏抗炎,联合曲尼司特胶囊口服,顽固性病变需冷冻治疗。
日常应避免耳部机械摩擦,瘢痕体质者谨慎进行穿耳等有创操作,新发疙瘩及时就医干预可降低增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