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可通过产前筛查、新生儿免疫接种、抗病毒药物干预、分娩方式管理等方式预防。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宫内感染、产时接触、产后密切接触。
所有孕妇需在孕早期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者进一步检测乙肝病毒DNA载量,高病毒载量孕妇需在妊娠24-28周开始抗病毒治疗。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需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完成0-1-6月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阻断效率可达90%以上。
高病毒载量孕妇可选用替诺福韦酯等妊娠B类抗病毒药物,孕晚期用药可使病毒载量降至安全水平,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并监测肝功能。
自然分娩与剖宫产传播风险无显著差异,但产程中应避免胎儿头皮电极监测等有创操作,分娩后及时清理新生儿口鼻分泌物。
哺乳期母亲若未进行抗病毒治疗且乳头无破损可母乳喂养,新生儿完成免疫接种后需在7-12月龄复查乙肝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