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可通过吡喹酮、奥沙尼喹、青蒿琥酯等药物治疗,结合灭螺、安全用水、粪便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控制病情发展。血吸虫病通常由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尾蚴引起,主要累及肝脏、肠道等器官。
吡喹酮是首选广谱抗血吸虫药物,可杀灭成虫;奥沙尼喹针对曼氏血吸虫有效;青蒿琥酯对童虫有抑制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灭螺可采用氯硝柳胺等化学灭螺剂,破坏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地。改造沟渠、硬化岸边等工程措施可减少人畜接触疫水概率。
门脉高压患者可能需要内镜套扎或分流手术;肝纤维化患者需保肝治疗;肠息肉病变严重时需内镜下切除。晚期患者应定期监测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
流行区居民应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涉水时穿戴防护装备。饮用煮沸水,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再用作肥料。疫区耕牛需同步开展驱虫治疗。
治愈后仍需每年复查粪便虫卵,流行区居民可每2-3年预防性服药。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卫生习惯是阻断传播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