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后疼痛加重可能与局部刺激反应、操作手法过强、隐性损伤激活、个体敏感性差异等因素有关,通常建议观察24-48小时,若持续加重需及时复诊。
针灸会引发局部微小创伤性炎症,刺激机体释放组胺等致痛物质,属于正常生理反应。可通过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无须特殊用药。
行针时提插捻转幅度过大可能造成肌纤维过度牵拉,引发延迟性肌肉酸痛。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等外用药物。
原有筋膜炎或神经卡压等潜在病变被针灸刺激后症状显性化。可能伴随放射痛或活动受限,需结合超声检查明确,必要时联合理疗和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疼痛阈值较低或瘢痕体质者易出现过度反应。此类人群应提前告知医师体质特点,治疗后可冰敷降低神经敏感性,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针灸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及患处沾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若72小时后疼痛未缓解或出现红肿发热,需排除感染可能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