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输血支持治疗、脾切除手术等方式治疗。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常由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药物诱发、感染因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原因引起。
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红细胞破坏。用药期间需监测血糖血压,可能出现库欣综合征等副作用。
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药物适用于激素无效病例。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警惕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严重贫血患者需输注洗涤红细胞,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多次输血可能引发铁过载,需配合祛铁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可考虑脾切除,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预防感染。手术可减少红细胞在脾脏的破坏。
患者应避免受凉感冒,注意补充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