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携带乙肝病毒可通过定期监测、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管理。乙肝病毒感染通常由母婴传播、血液接触、性接触、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每3-6个月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及肝脏超声,出现转氨酶升高或肝纤维化时需及时干预。
病毒活跃复制者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治疗期间须监测耐药性。
干扰素α可用于部分年轻患者,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病毒,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
严格禁酒避免肝损伤,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接种甲肝疫苗预防重叠感染,家庭成员需筛查并接种乙肝疫苗。
携带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等物品,育龄女性妊娠期需进行母婴阻断治疗,定期复查评估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