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可能逐渐恶化,疾病进展通常经历轻度炎症→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四个阶段,主要与病毒持续复制、免疫损伤、酒精或药物因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
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活跃复制会加速肝细胞损伤,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情。
自身免疫性肝炎会导致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可能伴随黄疸、关节痛,治疗需采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联合护肝药物如水飞蓟宾。
长期酗酒或服用肝毒性药物会加重炎症,出现肝区隐痛、蜘蛛痣,须严格戒酒并停用损伤药物,必要时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修复肝细胞膜。
脂肪堆积或铁铜代谢紊乱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表现为肝肿大、血糖异常,需通过控制体重、低脂饮食配合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
建议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与肝脏超声,保持优质蛋白饮食并避免腌制食品,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帮助维持肝脏代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