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常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类型,严重肝病可继发脾功能亢进或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减少。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脾脏肿大,血小板滞留破坏增多,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需治疗原发病,药物可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艾曲泊帕等。
肝炎病毒直接抑制巨核细胞造血功能,伴随乏力、发热。需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药物。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导致消耗性血小板降低,常见牙龈出血、黑便。需补充维生素K,严重时输注血小板悬液。
自身免疫性肝炎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出现紫癜、月经过多。可用糖皮质激素、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
肝炎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出现明显出血倾向需立即就医评估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