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终末期表现,早期可无症状,进展期可能出现黄疸、腹水、呕血等,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肝硬化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肝移植等方式干预,但已形成的纤维化不可逆。
病毒性肝炎是主要致病因素,乙肝、丙肝病毒持续损伤肝细胞;长期酗酒导致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异常相关;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罕见病因也可能导致肝硬化。
代偿期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表现;失代偿期出现门脉高压症状如脾大、腹水,肝功能衰竭症状如黄疸、凝血障碍,严重者可发生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大出血。
血液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影像学可见肝脏形态改变、门静脉增宽;肝弹性检测评估纤维化程度;必要时需肝穿刺活检明确分期。
病因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控制肝炎;并发症管理如利尿剂治疗腹水;终末期需考虑肝移植。患者需绝对戒酒,限制蛋白质摄入,定期监测甲胎蛋白预防肝癌。
肝硬化患者应保持低盐高热量饮食,避免坚硬食物损伤曲张静脉,接种乙肝疫苗预防重叠感染,每3-6个月进行超声和肝功能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