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M偏高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罕见遗传病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
急性或慢性感染可刺激B淋巴细胞分泌IgM,常见于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或抗生素如头孢曲松。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导致免疫紊乱,表现为IgM升高,可能伴随关节肿痛、皮疹等症状,可使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免疫抑制剂。
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恶性血液病可异常分泌IgM,常伴贫血、骨痛,需化疗药物如硼替佐米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高IgM综合征等罕见遗传病因基因突变导致抗体类别转换缺陷,患儿易反复感染,需定期输注免疫球蛋白或进行基因治疗。
发现IgM升高应完善蛋白电泳、骨髓穿刺等检查,避免自行用药,日常注意预防感染并保持均衡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