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低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具体病因和症状严重程度。多数轻度降低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而显著降低往往提示肝脏疾病、有机磷中毒或遗传性疾病等病理状态。
长期饥饿、妊娠后期可能出现胆碱酯酶轻度降低,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定期复查监测指标变化。
肝硬化、肝炎等肝实质损伤会导致胆碱酯酶合成减少,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可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肝药物,常伴随乏力、黄疸等症状。
农药接触或误服可急剧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需立即使用氯解磷定、阿托品等解毒剂,表现为瞳孔缩小、大汗淋漓等典型中毒症状。
先天性胆碱酯酶缺乏症患者需避免使用琥珀胆碱等特定药物,必要时可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日常应避免接触有机磷制剂,肝功能异常者需限制高脂饮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完善肝功能、毒物筛查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