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粟粒结节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吸入性刺激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转移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影像学特征与病史综合判断。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表现为多发性均匀分布的小结节,可能伴随低热、盗汗。治疗需规范抗结核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长期接触粉尘或化学气体可能导致结节形成,如矽肺患者可见弥漫性粟粒样改变。脱离暴露环境是基础,必要时使用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物。
结节病等疾病可引发非干酪样肉芽肿,典型表现为双肺对称分布结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控制炎症,需监测血钙水平。
甲状腺癌、乳腺癌等血行转移可形成粟粒结节,多伴有原发灶症状。需明确原发肿瘤后制定放化疗方案,如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
发现肺部粟粒结节应尽早就诊呼吸科,完善肿瘤标志物、病理活检等检查,避免吸烟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