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数偏低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流感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减少,通常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奥司他韦、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同时需加强营养支持。
化疗药物、抗生素、抗甲状腺药物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应评估药物相关性,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可选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恢复。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能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除原发病治疗外,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调节药物。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造血系统疾病会导致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需进行骨髓穿刺确诊,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避免感染风险,保持均衡饮食并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