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低回声结节可能由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癌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超声随访、药物治疗、穿刺引流、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
肝囊肿是常见的良性病变,多为先天性或退行性改变,超声显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无症状小囊肿无须治疗,直径超过5厘米或有压迫症状时可考虑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
肝血管瘤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通常生长缓慢,表现为均匀低回声团块。确诊后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若瘤体快速增大或破裂出血需行介入栓塞术。
细菌或阿米巴感染导致肝组织坏死液化,超声可见混合回声伴周围炎症反应。需用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抗感染,脓腔较大时在B超引导下置管引流。
原发性肝癌多伴有慢性肝病史,结节呈低回声且血流信号丰富。早期可行肝部分切除术,中晚期可采用仑伐替尼靶向治疗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
发现肝低回声结节应完善甲胎蛋白和增强CT检查,避免饮酒及高脂饮食,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