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潜伏期通常无明显症状表现,但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潜伏梅毒和晚期潜伏梅毒,前者可能无任何体征,后者可能伴随皮肤黏膜损害、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隐匿性病变。
感染后2年内处于早期潜伏阶段,血清学检测阳性但无临床症状,传染性仍存在,需通过青霉素类药物如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或头孢曲松进行规范治疗。
感染超过2年未治疗可能进入晚期潜伏期,虽无活动性皮损,但可能出现隐匿性树胶肿、骨关节损害,需联合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治疗需延长青霉素疗程。
部分患者治疗后非特异性抗体滴度持续低水平阳性,称为血清固定,需排除再感染或治疗失败可能,必要时重复治疗并监测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并发症。
潜伏期患者体液仍可能携带梅毒螺旋体,孕妇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导致先天梅毒,性接触传播风险较活动期降低但依然存在,所有性伴侣均应接受筛查。
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避免无保护性行为,出现可疑皮疹或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妊娠期须完成梅毒筛查与预防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