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可能由直接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共用物品、医源性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等原因引起。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感染后可引发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等部位的炎症。
支原体可通过性接触、密切肢体接触等途径传播。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多与不洁性行为有关,感染者可能出现尿道刺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片、盐酸多西环素片、罗红霉素分散片等药物治疗,性伴侣应同步检查治疗。
长期熬夜、过度疲劳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支原体。表现为反复咳嗽、低热等呼吸道症状,可配合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溶液调节免疫。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
接触被支原体污染的毛巾、浴具等物品可能引发感染。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易通过玩具、餐具传播肺炎支原体,儿童感染后常见阵发性干咳。日常应注意个人物品专人专用,定期用沸水消毒儿童用品。
不规范的内窥镜检查、导尿操作等医疗行为可能导致支原体侵入。泌尿系统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需进行尿培养确诊。治疗可选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克拉霉素缓释片等药物,所有侵入性医疗操作需严格消毒。
孕妇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可能通过产道传染给新生儿,引发结膜炎或肺炎。孕晚期筛查阳性者需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眼部分泌物检测。哺乳期母亲用药期间应暂停母乳喂养。
预防支原体感染需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不共用贴身物品。出现持续咳嗽、泌尿系统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支原体抗体检测或PCR核酸检测。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证每日饮水量超过1500毫升,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黏膜抵抗力。儿童及老年人感染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展为支原体肺炎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