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长虫子通常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主要有蛔虫、蛲虫、钩虫、疥螨、阴虱等。寄生虫可通过接触污染源、不良卫生习惯、食用未煮熟食物等途径传播,表现为皮肤瘙痒、腹痛、肛门不适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粪便检查或皮肤刮片检查,确诊后遵医嘱用药。
蛔虫感染多因摄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导致。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可能引起腹痛、营养不良,儿童可能出现磨牙、生长迟缓。常用治疗药物包括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左旋咪唑片。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蔬菜水果彻底清洗,肉类充分煮熟。
蛲虫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夜间成虫在肛周产卵可引发剧烈瘙痒。儿童因抓挠可能造成继发感染。治疗可用阿苯达唑颗粒、双羟萘酸噻嘧啶片,家庭成员需同步治疗。家长需帮助孩子勤剪指甲、更换消毒床单,防止重复感染。
钩虫幼虫经皮肤侵入人体,常见于赤足接触污染土壤。感染后可能出现贫血、乏力、异食癖等症状。临床常用阿苯达唑胶囊配合硫酸亚铁片纠正贫血。在流行区应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污染的土壤,劳作时穿戴防护鞋袜。
疥螨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在皮肤角质层掘隧道的机械刺激和排泄物过敏可致剧烈瘙痒,夜间加重。确诊后使用硫磺软膏、克罗米通乳膏全身涂抹,衣物需沸水烫洗。集体生活人群出现症状应共同排查,防止交叉感染。
阴虱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附着在阴毛根部吸血,导致局部红斑和瘙痒。治疗需剃除毛发后使用扑灭司林霜,性伴侣应同时处理。患者内衣裤需高温消毒,避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反复发作需排查其他性传播疾病。
预防寄生虫感染需保持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饮用生水。接触动物或土壤后及时清洁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瘙痒、消瘦、粪便异常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寄生虫筛查。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感染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性高的驱虫方案,不可自行服用驱虫药物。家庭中有感染者时,环境物品需用60℃以上热水清洗或日光暴晒杀灭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