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视力可通过调整用眼习惯、补充营养、眼部锻炼、佩戴矫正器具、手术治疗等方式实现。视力下降可能与遗传、环境、用眼过度、眼部疾病等因素有关。
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用眼30-40分钟休息5-10分钟,可远眺或闭目养神。避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下用眼,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尤其是睡前避免使用手机等设备。用眼时保持适当距离,书本与眼睛距离建议30厘米以上,电脑屏幕距离建议50厘米以上。
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等,有助于维持视网膜健康。补充富含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食物如西蓝花、玉米、蛋黄等,可保护黄斑区。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有助于抗氧化。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锌等营养素的摄入。
可进行眼球转动训练,如上下左右转动眼球,每个方向停留2-3秒。远近交替注视训练,先看近处物体5秒,再看远处物体15秒,重复进行。热敷眼部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视疲劳。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自然光线有助于视力发育和调节。
近视、远视或散光患者可验配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进行光学矫正。青少年近视进展较快者可考虑配戴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白天可暂时获得清晰视力。老花眼患者可验配老花镜或渐进多焦点眼镜。矫正器具需定期复查,根据视力变化及时调整度数。
近视患者可考虑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如LASIK、全飞秒等,通过改变角膜曲率矫正屈光不正。高度近视患者可考虑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患者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改善视力。手术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和禁忌症,术后需定期复查。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用眼卫生,避免揉眼,防止眼部疾病发生。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儿童青少年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成人每年检查一次。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后针对性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眼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