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输血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慢性失血、妊娠期需求增加、胃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
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红肉、菠菜等。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红肉中的铁元素也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菠菜等深色蔬菜含有非血红素铁,虽然吸收率较低,但搭配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同时应减少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摄入。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方法。常用铁剂包括硫酸亚铁片、葡萄糖酸亚铁口服液、富马酸亚铁颗粒等。硫酸亚铁片适用于成人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葡萄糖酸亚铁口服液适合儿童和吞咽困难的患者。富马酸亚铁颗粒对胃肠刺激较小。服用铁剂期间可能出现黑便,属于正常现象。
对于因慢性失血或胃肠道疾病导致的缺铁性贫血,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消化道溃疡引起的贫血需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抑酸药物。月经过多导致的贫血可能需要调节内分泌治疗。痔疮出血引起的贫血应治疗痔疮。原发病得到控制后,贫血症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
严重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输血可以快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组织缺氧症状。但输血仅作为应急措施,不能替代铁剂治疗。输血前需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有无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评估治疗效果。一般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4周后血红蛋白应有明显改善。补铁治疗应持续至铁蛋白恢复正常后3-6个月,以补足体内储存铁。复查可以及时发现治疗无效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缺铁性贫血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注意饮食均衡,避免偏食挑食。治疗期间应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如出现严重头晕、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女性月经期应注意补充含铁食物,预防贫血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