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主要有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浅层炎症,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引起。
上腹隐痛多表现为剑突下持续性钝痛或灼烧感,可能与胃酸刺激炎症黏膜有关。疼痛常在空腹时加重,进食后缓解。建议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复方氢氧化铝片等胃黏膜保护剂,或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抑酸药物。
餐后饱胀感源于胃动力减弱和消化功能下降,进食后可能出现早饱、腹部压迫感。需减少每餐进食量,增加进食次数,避免高脂难消化食物。可配合多潘立酮片等促胃动力药,或复方消化酶胶囊帮助消化。
胃酸反流至食管可引起胸骨后灼热感,频繁嗳气多与胃内气体增多有关。夜间睡眠时可抬高床头,避免睡前2小时进食。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联合枸橼酸铋钾颗粒可增强黏膜修复。
炎症刺激胃部神经可能引发恶心,严重时出现呕吐。急性发作期应选择流质饮食,少量多次饮用温水。甲氧氯普胺片具有止吐作用,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
长期炎症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代谢,选择易消化的鱼肉、蒸蛋等优质蛋白。若伴随贫血症状,可能需要补充琥珀酸亚铁片等铁剂。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每日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限制腌制、熏烤食品摄入。戒烟限酒,减少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保持情绪稳定,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胃肠蠕动。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黑便、消瘦等报警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排除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