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贫血可通过调整运动强度、补充造血原料、药物治疗、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运动性贫血通常由铁元素需求增加、红细胞破坏加速、营养摄入不足、潜在疾病等原因引起。
减少高强度耐力训练频次,采用间歇性训练模式,避免长时间运动导致红细胞机械性损伤。每周保留2-3天恢复期,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每日增加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可能与铁、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蛋白琥珀酸铁等铁剂可纠正缺铁性贫血,叶酸片和维生素B12针剂适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需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调整疗程。
排查消化道出血、月经量过多等潜在失血因素,慢性炎症性贫血可能与感染、风湿病有关,通常伴随低热、关节痛等症状。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
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定期检测血常规指标,女性运动员需特别注意月经周期对铁储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