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出现水泡可通过消毒处理、保持干燥、避免抓挠、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通常由温度过高、操作不当、皮肤敏感、感染等原因引起。
1. 消毒处理
水泡较小且未破损时,用碘伏或生理盐水消毒周围皮肤,避免使用酒精刺激创面。
2. 保持干燥
局部暴露或覆盖无菌纱布,避免沾水或汗液浸湿,防止继发感染。
3. 避免抓挠
水泡瘙痒时勿抓破,较大水泡需由医生用无菌针具抽吸处理。
4. 及时就医
水泡面积大、渗液浑浊或伴发热时,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关,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口服头孢呋辛治疗。
艾灸时注意控制灸温和时长,糖尿病患者及皮肤感觉异常者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恢复期间忌食辛辣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