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虚与肾阳虚属于中医肾虚的两种基本证型,主要区别在于阴阳失衡方向及临床表现,二者可能单独或交替出现。
肾阴虚是肾阴液不足导致的虚热证,肾阳虚是肾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证,阴阳属性相反但均属肾精亏虚。
肾阴虚多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肾阳虚常见畏寒肢冷、夜尿频多,二者在舌脉象上分别呈现舌红少苔脉细数、舌淡苔白脉沉迟。
长期肾阴虚可能耗伤阳气发展为阴阳两虚,肾阳虚也可能因气化失司间接导致阴液生成不足,存在相互转化的病理基础。
肾阴虚需滋补肾阴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应温补肾阳用金匮肾气丸,错误辨证可能加重症状。
日常需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阴虚者减少辛辣食物摄入,阳虚者注意腰腹部保暖,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体质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