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溶血性贫血多数情况下属于可控疾病,严重程度主要与溶血速度、基础病因、并发症及个体代偿能力有关。典型表现包括贫血、黄疸、脾肿大,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胆结石或骨髓衰竭。
骨髓造血功能良好的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贫血,通过补充叶酸、铁剂等营养素可维持稳定,无须特殊治疗。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先天因素引起的溶血通常进展缓慢,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出现急性加重,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
长期溶血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诱发胆结石或肝功能损伤,合并感染时可能诱发溶血危象,需紧急输血治疗。
重度贫血持续超过三个月可能造成心脏扩大、肺动脉高压等不可逆损害,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脏器功能。
建议患者每三个月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避免剧烈运动或感染诱发溶血加重,日常可适量食用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