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不正常多数情况下不严重,但需结合具体指标异常程度和病因判断。异常可能由维生素K缺乏、药物影响、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因素引起。
长期饮食不均衡或脂肪吸收障碍可能导致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可通过增加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食物补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维生素K注射液。
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会干扰凝血功能,通常表现为PT延长。需定期监测INR值,医生可能调整药物剂量或换用达比加群酯等新型抗凝药。
肝硬化等肝病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多伴有INR升高和血小板减少。需治疗原发病,严重时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会出现特定凝血因子缺陷,表现为APTT显著延长。确诊后需规律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制剂,避免创伤性操作。
发现凝血异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复查指标。若伴随出血倾向或指标严重偏离正常值,须立即血液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