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持续37℃左右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物理降温、药物治疗、排查潜在疾病等方式干预。该现象可能与生理性体温波动、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紊乱、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环境温度、月经周期等因素相关,通常无须特殊治疗。
采用温水擦浴、减少衣物覆盖等物理方式促进散热。若伴随头痛可配合冰袋冷敷额头,避免使用退热贴等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的产品。
感染引起的低热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洛索洛芬钠等解热镇痛药。结核病需联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用药须严格遵循医嘱。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表现为持续低热伴心悸,需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需进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确诊后需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
建议每日监测体温并记录变化曲线,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若持续2周以上低热或伴随消瘦等症状,应及时至感染科或内分泌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