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低密度灶多数情况下不严重,可能由肝囊肿、脂肪肝、肝血管瘤、肝脓肿等疾病引起,需结合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症状综合评估。
肝囊肿是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多为先天性或退行性改变,通常无自觉症状,体积较大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无须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即可。
脂肪肝导致的低密度灶与肝细胞内脂肪沉积有关,患者可能伴有肥胖或代谢异常,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
肝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多数无需处理,若瘤体超过5厘米或压迫周围组织,可考虑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
肝脓肿多由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伴随发热、肝区疼痛等症状,需抗生素治疗或穿刺引流,严重者可能需外科手术干预。
发现肝低密度灶应完善增强CT或MRI检查明确性质,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