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被蚊子叮咬后起水泡可能与蚊虫唾液过敏、搔抓感染、接触性皮炎、虫咬性皮炎等因素有关。水泡属于虫咬后较严重的局部反应,需避免抓破以防继发感染。
蚊虫唾液中的蛋白质引发过敏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液渗出形成水泡。家长需用肥皂水清洗患处,冷敷缓解肿胀,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苯海拉明软膏。
宝宝抓挠叮咬部位导致皮肤破损,细菌侵入引发感染性水泡。家长需修剪孩子指甲,覆盖透气纱布,医生可能建议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
蚊虫残留分泌物或涂抹的驱蚊产品刺激皮肤,引发迟发型过敏反应。家长应立即停用可疑产品,清水冲洗后遵医嘱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氧化锌软膏。
特殊蚊种叮咬或宝宝属于过敏体质时,可能出现大疱性虫咬反应。表现为直径超过5毫米的紧张性水泡,需就医排除水痘等传染病,医生可能开具口服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
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蚊虫叮咬处暴晒,选择物理防蚊措施如蚊帐。若水泡破溃渗液或伴随发热,应及时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