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泡可通过保持清洁、避免摩擦、局部用药、就医处理等方式治疗。水泡通常由摩擦损伤、烫伤、感染、过敏等原因引起。
生理性水泡需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每日观察水泡有无红肿渗液,无须刻意刺破。
穿戴宽松衣物覆盖患处,运动时使用无菌敷料保护。足部水泡可更换透气鞋袜,减少局部压力。
感染性水泡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有关,表现为脓液或簇状分布。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阿昔洛韦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
过敏或自身免疫性水泡可能与接触性皮炎、天疱疮有关,伴随皮肤溃烂或发热。需进行渗液培养或病理检查,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恢复期间避免抓挠患处,饮食中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皮肤修复。水泡面积超过指甲盖或持续扩大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