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中华鲟后起疙瘩、浑身痒可能由食物过敏、组胺中毒、皮肤接触刺激或寄生虫感染引起,需根据具体表现判断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
中华鲟中的特定蛋白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风团伴瘙痒。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或地塞米松注射液抗过敏,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不新鲜鱼类会产生过量组胺,导致面部潮红、荨麻疹等症状。需立即停食并服用盐酸苯海拉明片,配合维生素C片和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缓解症状。
处理鱼类时黏液或鱼鳍刺激皮肤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出现局部丘疹。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口服依巴斯汀片,避免抓挠防止感染。
未彻底烹煮的中华鲟可能携带异尖线虫等寄生虫,除皮肤症状外常伴腹痛。需进行驱虫治疗如阿苯达唑片,合并感染时加用头孢克洛分散片。
出现症状后应立即停止食用并记录饮食史,过敏体质者避免再次进食中华鲟,烹饪时确保鱼肉中心温度超过70摄氏度以杀灭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