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由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遗传易感性、神经递质失衡、脑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药物方案、对症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干预。
长期服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诱因,可能与药物导致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有关,表现为不自主的舌唇抖动或肢体抽动。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或换用氯氮平、喹硫平等低风险药物。
携带DRD3基因变异者发病风险显著增高,这类患者药物代谢能力异常,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建议有家族史者用药前进行基因检测,可考虑使用利培酮联合维生素E预防。
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多巴胺受体超敏化会导致运动控制异常,常伴随肌张力障碍。可使用金刚烷胺调节多巴胺活性,或通过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改善局部症状。
影像学检查可见尾状核萎缩等器质性改变,这类患者症状往往更顽固。深部脑刺激手术可能对部分病例有效,需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神经调控治疗。
患者应避免突然停药,定期进行步态和吞咽功能评估,日常可通过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改善运动协调性,出现咀嚼困难时需调整食物性状防止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