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起水泡可能由肠道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皮肤屏障受损、继发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局部护理、免疫调节、预防并发症等方式缓解。
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主要病原体,病毒侵袭皮肤黏膜后引发水泡样皮疹,表现为手掌足底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干扰素喷雾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抗病毒药物。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病毒侵袭,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水泡增多,建议家长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脾氨肽冻干粉等免疫调节剂。
抓挠或摩擦导致水泡破溃,可能伴随局部红肿渗液,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破损处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
水泡破溃后易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出现化脓性分泌物和疼痛加剧,需就医进行创面处理,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等抗生素治疗。
患病期间宜进食温凉流质食物,避免酸性水果刺激口腔溃疡,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减少摩擦,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持续高热或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