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阳性通常提示胃部存在该细菌感染,可能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等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共用餐具、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腹胀、反酸等。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共用餐具、亲吻等密切接触均可导致感染。感染者粪便中可排出细菌,若卫生条件不佳易造成传播。
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直接损伤胃壁,引发慢性胃炎。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
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类会损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削弱黏膜保护机制,在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下易形成消化性溃疡,表现为规律性上腹痛。
长期感染可能诱发胃黏膜细胞基因突变,增加胃癌发生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I类致癌物,尤其与胃腺癌关系密切。
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常用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日常需注意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治疗后需复查确认根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