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破坏可能是癌症转移,也可能是骨质疏松、骨髓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引起。骨质破坏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与病理结果,常见原因有肿瘤骨转移、感染性骨病、代谢性骨病、创伤性骨溶解。
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易发生骨转移,导致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治疗需针对原发肿瘤进行放化疗,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帕米膦酸二钠抑制骨破坏。
骨髓炎或结核性骨炎可引起局部骨质破坏,伴随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需通过细菌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破骨细胞过度活跃,引发全身性骨量减少。治疗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使用降钙素或拟钙剂如西那卡塞,必要时切除甲状旁腺腺瘤。
严重外伤或长期机械应力可能导致局部骨吸收,常见于关节置换术后。可通过减少负重、物理治疗改善,必要时使用特立帕肽等骨形成促进剂。
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影像学显示骨质破坏时,应及时完善全身检查,日常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避免跌倒等外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