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鱼生可能引发寄生虫感染、细菌性食物中毒、过敏反应和重金属蓄积等健康风险,常见疾病包括华支睾吸虫病、异尖线虫病、沙门氏菌感染和汞中毒。
淡水鱼生可能携带华支睾吸虫,海水鱼生常见异尖线虫,虫体侵入人体后可导致肝胆病变或胃肠炎症,需通过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治疗,严重感染者可能出现黄疸或肠梗阻。
鱼生易污染副溶血弧菌或沙门氏菌,食用后2-12小时出现呕吐腹泻,轻症需补液盐调节电解质,重症需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可能伴随脱水或败血症。
鱼类过敏原耐受不良者可诱发荨麻疹或喉头水肿,急性期需氯雷他定片配合肾上腺素笔急救,慢性过敏患者应避免接触鲭科鱼类,可能进展至过敏性休克。
大型肉食性鱼类富集甲基汞,长期食用损伤神经系统,孕妇及儿童尤需警惕,必要时可用二巯丙磺钠驱汞治疗,伴随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和认知障碍。
建议选择深海小型鱼类作为生食原料,处理时需零下20度冷冻7天以上杀灭寄生虫,食用时搭配芥末蒜汁等辅助杀菌,高危人群应避免生食。